查看原文
其他

河南两名教师竞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,快来为他们助力!

师德建设宣传中心 教育时报 2022-10-09
点击标题下「教育时报」可快速关注


为宣传庆祝第35个教师节,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,教育部联合中央媒体组织开展2019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。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动员推选、省级教育部门择优推荐,经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审核基础上,确定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,并经中央媒体向社会公布,接受公众投票。


64名候选人均来自教育教学一线,涵盖基教、职教、高教各个领域,均获得过省部级以上荣誉,他们在教书育人工作实绩、师德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,体现了先进性、时代性、典型性。我省教师茹振钢、李化勇入选其中。


投票时间为

7月18日至8月6日

您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

直接进入投票页面



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

(http://uc.jyb.cn/static/myVote/km2019.html)

为我省

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

茹振刚(31号)

李化勇(32号)

    助力!   



河南省入选2019年度
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



茹振钢,教授,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,硕士生导师,全国模范教师,河南省优秀专家,河南省抗病虫小麦育种首席专家。



    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的痴情人生   


“远看旺,近看壮!今年的麦子长得真好啊!”11月13日,在修武县郇封镇五里长屯的麦田里,当记者见到正在查看麦苗长势的河南首届最美教师、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时,他正在和当地村民兴奋地交谈着。茹振钢微笑着,眼睛眯成了一条线,他举起手里的麦苗样本端详着,那表情就像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寻宝者,在欣赏一件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宝物。
  
记得第一次见到茹振钢,是在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,记者采访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郭天财教授,在麦田里偶遇了茹振钢教授。当时,郭天财极力向记者推荐茹振钢:“你们一定要采访茹教授,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是茹教授培育的种子生产的。他被誉为首席小麦育种专家。”



首届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,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为茹振钢颁奖


麦田里村民说,茹教授给俺们带来了丰收和希望

 

“以前,我种的麦子每亩地只能打500多公斤,用了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后,亩产能达到700多公斤!现在我用茹教授的种子已经七八年了,家庭收入年年增加!”在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的地头,村里的种粮大户王其才开心地向记者介绍道。
  
站在一旁的茹振钢此时正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,眉头紧锁,在思索着什么。
  
“今天下午,我们还要多看几块麦田,多了解了解情况!”茹振钢急切地对随行的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说,“咱们再去看看最新试种的杂交小麦试验田的情况,杂交小麦的产量比矮抗58更高,更需要保证种子的安全性,还要抓紧研究。”
  
茹振钢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急匆匆,似乎总在赶时间,然而,只要他一走进田间地头,一见到基层的技术员或者在地里干活的农民,就像被什么吸引住了,在地里看不完,说个不停。
  
“茹教授来啦!”“茹老师好啊!”走过一村又一村,走过一镇又一镇,似乎修武的农民没有不认识茹振钢的。
  
杨法谊告诉记者:“在修武县,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种植面积达到了90%以上,对我们修武全县粮食实现‘十连增’、小麦单产创5项全国第一,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!我们县还想再创粮食增产新高,这可离不开茹教授的支持。”

 

茹振钢在播种


听到杨法谊这样说,茹振钢急忙摆摆手谦虚地说:“这可不都是我的功劳,杨局长扑下身子,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工作中,才是主要作用,他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呢。”
  
“获得全国劳模不假,但那也是茹老师教导有方,茹老师早都评上了全国劳模,我这个当学生的也要紧跟老师步伐不能落后,也要跟老师一样扎扎实实深入基层,做出成绩才行。”杨法谊说。
  
原来,杨法谊早年在百泉农专上学时就是茹振钢的学生。杨法谊告诉记者,茹振钢搞农业科研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,在示范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,茹教授天天穿梭在小麦田里,有时一待就是好几天。杨法谊说,不论是在上学期间,还是在工作后的岁月里,茹教授钻研科学的精神和执着刻苦干事业的劲头,都在时刻感染着他、影响着他,才使他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。
  
茹振钢教过的学生像杨法谊这样的还有很多,他们分布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业系统中,大多数人都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。

 

课堂上茹振钢说,你们一定要当世界级的育种家

 

从修武赶回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,天已经黑了,刚一进小麦中心的大门,茹振钢就着急地询问,准备在试验田播种的种子分好了没有?试验各项工作安排好了没有?为测评小麦品质做试验蒸的馒头蒸好了没有……然后,做实验、开会讨论,整个小麦中心就像一部机器,在茹振钢的带领下,各个部件协调高效地运转着,他们似乎连吃晚饭都忘记了,一直忙到深夜。
  
11月14日星期六一大早,匆匆吃过早饭,8点整,记者跟随茹振钢一行赶到了小麦中心的育种基地。“在我们小麦中心是常年没有节假日的,特别是农忙季节,就像现在播种试验田,不论是专家、教授还是博士、硕士,要全员上阵。”茹振钢安排完大家的工作,拿起一个锄头便抡了起来,开始锄地,种小麦了。
  
茹振钢这位年近六旬的小麦专家和小麦中心的小伙子一样,在地里用力地用锄头锄着地,他的脸上逐渐挂满了汗水。整整一上午,茹振钢一直在地里播种着小麦。


查看小麦生长情


中午,干了一上午农活的茹振钢稍事休息,下午2点半准时来到教学楼,开始给研究生讲课。征得茹振钢的同意,记者被破例允许当一回茹教授的学生,旁听一下午课。
  
“今天,我们讲小麦育种……”讲起小麦,茹振钢好像换了一个人,一改平时常常眉头紧锁的形象,他充满激情,神采飞扬,声音抑扬顿挫。从世界小麦的起源、传播、分布到各个次生种植中心,茹振钢如数家珍。
  
“小麦起源于中东,那里是小麦的原生基因中心,不到中东,你就不知道小麦的类型有多么多!在那里,你随便薅一把草,都可能是小麦。在那里,你会豁然开朗,小麦品种原来这么多,原来世界是这么大、这么丰富!这些都是我们育种的资源。”
  
“所以同学们,你们的眼界千万不能停留在河南或者国内这个小圈子里,一定要放眼世界,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。”说到这里,茹振钢的声音变得激越起来,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空中,仰着头向远方看着,仿佛穿过教室看到了遥远的未来,“你们想一想,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,登上世界科学巅峰,为人类做出贡献,多好啊!如果在我们百年之后,我们培育的种子仍然在为全人类提供粮食,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!”说这些的时候,茹振钢脸上充满了庄严和神圣,此时的他仿佛已不是一个大学教授,而是一个布道者,在向他的信徒传播着他的科学信仰。
  
“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,不但要有世界的眼光,更要有创新精神,我们要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创新。”

 

在家里他和她被誉为根植中原大地的“居里夫妇”

 

“你看我们这里的麦田,像园艺一样精致。”11月15日,星期日,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实验大棚里,一位管理大棚的技术员向记者介绍道,“茹教授的这一创新,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呢,茹教授的爱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农业专家。”正说着,茹振钢和他的爱人走进了大棚。
  
“这就是茹教授的夫人——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原连庄,原所长是咱们省大宗蔬菜岗位专家和新乡市蔬菜首席专家,中原地区吃的每10棵大白菜,原连庄培育的品种就要占到5棵左右!”那位技术员介绍道。
  
在很多人的心目中,农业科学家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,肯定是“土得掉渣”。

茹振钢夫妇在实验大棚里探讨


但茹振钢在生活中,却非常浪漫。他常常激情澎湃,把对学科的理解、对育种的热爱、对新品种的期盼,变成一句句诗句“倾泻”出来,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  
原连庄向记者展示了1984年茹振钢写给她的一首名为《致吾妻》的“情诗”——假若/在探索中/我成了病夫,我要向前爬啊,爬到尽头!假若/在前进中/我遇上黑暗,为了事业/我愿摸黑行走!我不愿做病夫,我要做强者!我要冲破黑暗,拥抱阳光雨露!
  
“这首诗情感充沛,表达了茹振钢追求事业的信心和决心,也暗含着向我表白心迹。”原连庄告诉记者,茹振钢对诗歌的热爱由来已久,从上世纪80年代初,就在不断创作诗歌,大部分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弃,但他写给自己的十几首诗都被完好地珍藏至今。
  
不仅如此,茹振钢还把诗歌的艺术想象用到了具体的育种工作中:“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,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,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,我会在具体实践中朝着这些而努力!”
  
有一年冬天,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,茹振钢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,在诗意的激发下,他忽然有了灵感,一项研究了8年的难题——网络代谢,竟然轻松解决了。
  
和“居里夫妇”一样,茹振钢与原连庄同样有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“爱情结晶”。他们的女儿茹苏珊,是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苹果方向的生物信息专业的博士。在课堂上,茹振钢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女儿的研究涉及计算机育种,他希望他的每个学生都像她的女儿一样,去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。
  
我们相信,茹苏珊也将像她的父母一样,为农业科学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,她培育的品种也将造福更多的人。




原载于《教育时报》2015年12月8日4版




河南省入选2019年度
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


李化勇,1981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,38年来一直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任教。他是一名教师,也是一名“船夫”,教师和船夫这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职业,却在他身上共存了37年。



   小船连起上学路   


每年暑假,由于学校旁边是石山口水库,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教师李化勇对学生们的安全很是担心。“每周我都要对孩子们进行防溺水教育,确保他们在暑假的安全。”李化勇对记者说。30多年来,李化勇一直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的学生。
  
公山教学点位于罗山县彭新镇最北端,石山口水库上游。水库多条支流贯穿而过,把村子隔成了两部分。村子南边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,就需要横渡水库。由于村中年轻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,家长很难按时接送孩子。每逢雨季,一些孩子上学都是望“洋”兴叹。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,减轻家长的负担,李化勇就每天划着小船来来去去,义务接送孩子上下学。30多年来,李化勇用的小船补补修修已换了8条,他教的学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,都实现了上学的人生梦想。
  
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,李化勇发现有的学生家长认为让孩子吃饱、穿暖、有学上、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,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。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,有的甚至对家长产生抱怨情绪。李化勇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“假如我是孩子,假如是我的孩子,换位思考,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?”李化勇经常这样问自己。于是,李化勇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、少了埋怨多了理解、少了指责多了尊重,并努力创设宽松和谐、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。


李化勇在课间和学生做游戏


每学期开学之初,李化勇都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,建家庭联系卡。每名学生的家庭地址、家庭成员、父母务工地、监护人联系电话等都记录在案。他经常鼓励孩子们给家长写信,以这种经济的方式向在外务工的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。“这种做法既能锻炼孩子们的书写能力,又能增强孩子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,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。”李化勇说。


李化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,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很多的关爱。学生也把李化勇当贴心人,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给他说,饿了找他,病了找他,受了委屈还找他。当学生有困难时,李化勇总会及时伸出援手。近10年来,李化勇先后帮扶了100余名留守儿童。
  
公山教学点现在有三个年级,两个教学班,几十名学生,实行复式教学。因为贫困偏远,公山教学点很难留住老师。除了来此支教的教师外,李化勇是这所偏远山区小学唯一的教师。复式班的课堂上,李化勇先让二年级的学生读书、做练习,再拿起课本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解课文,然后再让一年级的学生读书、写字,又开始为二年级学生解答疑难,讲授知识。每节课,李化勇就这样穿插着复式教学,兢兢业业、有条不紊,连课程表上的体育、音乐、美术课,一节也不落下。
  
李化勇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,一直坚守在这里。由于学校教师紧张,李化勇遇到事情也没法请假,即使有病也先扛着。几十年积劳成疾,失眠顽症一直折磨着他。去年秋季开学前李化勇还在住院,但是8月底他坚持要出院,为的是不耽误新学期的工作,仅定期从医院取中药治疗。不少人劝他好好休养一段,李化勇则说:“白天和学生在一起,心情和精神都很好。”用他妻子的话说:“孩子们就是他失眠的解药。”


“把孩子交给李老师我们放心。”这句话,是公山村村民的共同心声。“把教学点交给李化勇同志我们放心。”中心校领导说。而李化勇却说:“这质朴的语言就是家长、领导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和信任。”正是李化勇这种甘于清贫的无私坚守,让他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、河南省优秀教师、信阳市最美乡村教师等诸多荣誉。

  
“整天和学生在一起,让我有无穷的乐趣。看着孩子们成长,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享受。”李化勇坚定地说,“我愿丹心化春雨,换来桃李满园香。为了桃李满园的愉悦,为了孩子们的明天,我愿扎根这块贫瘠的土地,付出我的一切。”


原载于《教育时报》2015年7月8日4版(系李化勇参评首届河南最美教师时的报道)



   38年摆渡学生的“船夫”教师   


在罗山县彭新镇石山口水库上游有个公山村,那里四面环山,水库多条支流穿流而过,滋润着大片稻田,养育着库区百姓。然而,水库伸出的“触角”却把村子隔成了东西两部分。宽约500米的水面,把公山村和公山教学点分割在两边。


在这里,村子南边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,如果绕水步行到学校,就要多走1个多小时的田间小路,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。李化勇撑着小船在两岸之间摆渡了38年,把教师和船夫这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职业深深融合在了一起。


彭新镇是劳务输出大镇,90%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,上学的孩子中很多都是留守儿童。每逢雨季,一些孩子上学都是望“河”兴叹。为不影响孩子的学业,减轻家长的负担,最开始李化勇用村里给他买的大铁船接送40多个附近的学生。后来,李化勇又换成木船。每次摆渡时,李化勇都是先把船牢牢地固定在岸边,把孩子一个个抱上船,然后他再跳上船,摇着桨,掉转船头,驶离渡口……无论春夏秋冬、风霜雨雪,李化勇天天都划着小船护送孩子,光小船就划破了8艘。乘坐过李化勇小船的孩子一个个离开学校、离开家乡,走向了梦想的远方。


李华勇与他的摆渡船


公山村教学点有3个年级,两个教学班,十几名学生,实行复式教学。因为贫困偏远,公山教学点很难留住老师。很多时候,李化勇是这所偏远山区小学唯一的教师,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,还是后勤人员


复式班的课堂上,李化勇先让二年级的学生读书、做练习,再拿起课本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解课文;然后再让一年级的学生读书、写字,又开始为二年级学生解答疑难、讲授知识。每节课,李化勇就这样穿插着复式教学,兢兢业业、有条不紊,连课程表上的体育、音乐、美术,一节也不落下。


“复式教学,一定要提前备好课,备教材、备学生,时间要安排紧凑,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关键。”一心想把孩子教好的李化勇,自学教育教学理论,善学善思,努力从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。他的复式课堂教学方法在全县得到推广。


“李老师多年一个人负责整个教学点的工作,各项教学、管理工作做得都非常好。我们多次征求他的意见,想把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,他都不愿意。”彭新镇中心校的负责同志提起李化勇,内心充满感激和钦佩。


冬去春来,寒来暑往。李化勇坚守这所教学点,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寂寞、单调和枯燥。为了这份热爱的教育事业,他憔悴了白发、苍老了容颜,却从不后悔。他把一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人民教师形象,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。


近年来,李化勇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。2016年教师节期间,他参加了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会和教师节座谈会。当问及准备在公山小学坚守到何时时,已经58岁的李化勇不假思索地说:“只要身体允许,就坚持到底!”


原载于《教育时报》2019年6月14日4版(系李化勇参评2019河南最美教师时的报道)


为楷模候选人助力!

为天下最美教师而歌!


河南省师德教育活动主题歌《一切都给你》


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 《教育时报》



往期精彩推荐


请还这群学生一个明明白白的事实!


首个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实施意见出台(附详细解读)


把辱骂学生当成一种爱,真亏你说得出口丨陕西辱生教师被处理


版权声明: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,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“教育时报”。转载的其他稿件(含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)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内容为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
觉得不错,请点亮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